摘要: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推动更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城市能级之变,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五个淮北’”部署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强化改革攻坚,勇于创新突破,涌现出了一批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为进一步推广改革经验,发挥示范作用,自...
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推动更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城市能级之变,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五个淮北’”部署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强化改革攻坚,勇于创新突破,涌现出了一批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为进一步推广改革经验,发挥示范作用,自1月19日起,市委改革办开辟《转型发展 淮北有“解”》专栏,陆续刊发这些典型案例经验。
淮北市“九步法”
盘活“沉睡”的编制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机构编制资源稀缺性与事业发展所需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为破解事业编制资源存在的“无编可用”和“有编不用”等问题,淮北市以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局下属事业单位作为试点,创新推行“九步法”,有效盘活了沉睡很久的事业编制资源。
第一步:全面摸清底数
开展试点单位专项调研,摸清机构编制、人员现状、经费来源和工资待遇等情况,梳理统计试点单位未来五年拟退休人数,详细分析人员年龄、岗位、职称等结构,为盘活编制资源奠定基础。
第二步:充分沟通协调
赴省委编办专题汇报盘活试点单位事业编制资源工作思路,争取政策支持。借鉴先进地区盘活事业编制资源、理顺经费形式、变更人员身份的具体做法,作为试点参考。召开优化事业编制资源协调会议,充分征求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意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改革路径。
第三步:量化职责任务
采取统计管理服务对象数、分析比对日常任务量等方式,进一步细化量化试点单位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实际工作量,为统筹事业编制后核算编制基数提供依据。
第四步:重新核定基数
在统筹试点单位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按照试点单位在编总人数不超过5%比例预留空编,其余编制全部收回,纳入市本级待分配事业编制总量,并根据量化的工作量和实际工作需求,重新核定试点单位编制基数。
第五步:优化职数配置
按照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编制管理规定,结合试点单位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同步调整优化试点单位领导职数。比如,随着我市通航里程增加、海事工作量加大,及时为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增加领导职数1名。
第六步:规范经费形式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的规定,将试点单位的经费形式统一调整为财政全额拨款。
第七步:理顺身份性质
机构编制和人社部门组成联合审查组,采取主管部门审查、核对实名制数据库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系统等方式,对试点单位在编人员进行逐一核实,按程序将604名原经费自理和差额拨款在编人员调整为财政全额拨款人员。
第八步:加强重点保障
对盘活的事业编制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按需调配,统筹向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投放。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市公办幼儿园、教育科研、驻外招商等机构核增事业编制49名。
第九步:完善过渡机制
加强与人社部门对接,对统筹后编制减少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量仍按人社部门原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执行,并逐步调整到位,保障职工利益,减少改革阻力。
通过推行“九步法”,事业编制资源沉淀闲置、供需不平衡、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盘活了事业编制资源。收回空余闲置事业编制225名,促进编制资源跨单位统筹调剂,提高了编制资源供给能力。优化了事业编制结构。推动编制资源由静态管理向动态调整转变,破除了编制为地区部门所有的观念,让沉淀闲置的事业编制流动起来,促进了机构编制资源与实际需求的相互匹配。发挥了事业编制资源效益。从盘活的事业编制中调剂100名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专项编制库,对于优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人才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经费形式统一调整为财政全额拨款,进一步理顺了事业单位经费形式,实现试点单位属性类型与经费形式的相互统一。打通了人员流动渠道。将涉及到的经费自理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同步调整为财政全额拨款人员,打通了事业单位之间人员流动渠道,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来源:淮北改革